购物节剁手
作者: 信息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武装部、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合署) 发布日期:2019-12-18 浏览次数:492


      刚过完每年必有的购物节的你还完花呗了吗,哈哈,想知道为什么自己总会在购物节管不住自己的双手吗?

        购物节是一个年年会发生剁手案的固定日子。类似双十一、双十二、女生节,还有阿里的年货节、京东的蝴蝶节、苏宁的闺蜜节、国美的418周年节、淘宝66大促、天猫618、唯品会撒娇节……总体是它们都叫购物节,但是捏,这些节日每一个在购物狂眼里都是不一样的,他们会抓住每一个购物机会,去放开自己的双手,买买买,美名其曰打折这么低的折,不买就亏了。

        在这商品大降价的日子里,大多数男男女女都会买礼物送闺蜜、送同学、送心中的那个TA,随着购物节的影响逐渐扩大,许多企业商家也从中看见了巨大的商机,于是许多实体店、小商铺,甚至天猫、京东的网商都会寻找各种理由打折促销,吸引顾客来购买东西并宣传出去,购物节的优惠力度覆盖全国,最终会变成购物节。在许许多多商品打折促销的活动下,大部分人都会在心里产生一种不买就亏了的想法。然后……大家就剁手手啦!

因为我国青年消费人口众多,所以成为企业竞相争夺的主要消费目标。而许多购物的节又是青年人口口相传出来的节日,于是就有精明的企业家的注意到了这个有利可图的商机,纷纷使出“十八般武艺”来吸引年轻人,并划开他们的荷包。等你清醒过来,荷包都空了!催眠过程,例如下图↓

购物节当天的你

          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下让商家竞相争夺的青年学生们为什么会成为他们主要的下手对象呢?

        1)追求时尚和新颖

        青年人是思想活跃、性格奔放,喜欢特立独行,这些特点反映在消费心理上,就是追求时尚和新颖,喜欢购买一些新的产品,尝试新的生活。在他们的带领下,消费时尚也就会逐渐形成。

        2)表观自我和体现个性

        这一时期,青年人的自我意识日益加强,强烈地追求独立自主,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力图表现出自我个性。这一心理特征反映在消费行为上,就是喜欢购买一些具有特色的商品,而且这些商品最好是能体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对那些一般化、不能表现自我个性的商品,他们一般都不屑一顾。

          3)容易冲动,注重情感

          由于人生阅历并不丰富,青年人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还不完全稳定,因此在处理事情时,往往容易感情用事,甚至产生冲动行为。他们的这种心理特征表现在消费行为上,那就是容易产生冲动性购买,在选择商品时,感情因素占了主导地位,往往以能否满足自己的情感愿望来决定对商品的好恶,只要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定会想方设法,迅速做出购买决策。

          青年人冲动购物一点在网购极大的体现了出来,就像许多人在过完双十一这一天,手机上的快递短信更多,花呗欠的更多,土也吃的更多……

疯狂购物-事后心里话

          所以冲动钱多的青年学生们,都下一个的节日里都提高警惕了!!!大声告诉自己:不要冲动!一旦冲动就要吃土了!!!

      这个冲动购物背后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下面让我们来关注心理学专家的解说[冲动购物背后的原因]频道,让我们跟随镜头走进购物狂的内心世界,聆听那些屡次剁手的“自残者”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1. 稀缺性冲动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心理学副教授瑞安·豪威尔(Ryan Howell)认为,购买的冲动是一种本能。

        例如:当我们在女生节这天看到3.7%折扣的标签,稀缺性冲动被启动了。这种感觉就像是,我们现在不买这个东西,它将被别人买走,它将永远消失,或者这个价格只有一次,再遇到这个机会至少需要再等一年了,这种想法很容易激起冲动的年轻人购买的欲望。

2. 损失厌恶

        身边一个刚疯狂过完购物节的朋友说:本来这个节就打算买一些小礼物给朋友的,但是一逛淘宝就发现好多商品打折,而且是比平时打不到的折,好便宜!感觉如果当时不买,下次就没这么便宜了。买完后感觉自己大赚了一番。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提出了“损失厌恶”(lossa version)理论,指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是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同,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

        在商品

打折时,购不购买对我们来说都并没有损失,因此心里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是一旦商品打折,不买好像就意味着损失,这种感觉会促使我们去买买买,来减少自己的“损失”。

3. 大脑的奖赏回路

      有研究发现,购物确实会促进多巴胺的分泌。

      多巴胺是一种由大脑分泌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快乐和愉悦感的物质在食物、性以及购物等令人愉悦的事物的作用下,多巴胺的分泌会增多,从而启动大脑内部的奖赏回路,给人带来强烈的快感。所以说,购物一时爽,一直购物一直爽。

  4. 重获控制感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营销学助理教授斯科特·里克(Scott Rick)发现发现,零售疗法的概念是真实存在的。

          零售疗法指的是人们通过购物来自我调节、释放压力、缓解负面情绪等的一种实现自我疗愈的方法,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治疗方法。

          对一些人来说,当他们感到悲伤的时候,购物就能让他们放肆的释放情绪,使他们快乐。因为这能让他们的生活中恢复一些控制感。不过这样的疗法对于一般人来说成本太高,开心一时,过后看了银行卡就更加伤心了(土豪请随意)。

      但是总的来说,做出买或不买的选择,会帮助人们更有控制感。(让我悄悄说一句∶其实大多数人都控制不了自己不买!)

5. “从众”心理

        从众(conformity),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心理学家认为,从众的原因之一是“行为参照”:当缺乏适当行为的知识或遇到不明情境时,人们会通过他人的行为来作为自己行为的参考,而多数人的行为,自然是最可靠的参照系统。

        因此,小编认为加入购物的人只会越来越多(可以为提高我国的GDP做贡献),既然大家都会互相影响,那么我们也可以往好的方向影响着身边的人,一起呼吁大家理性购物,专业治手!

下面我们来一起治治这双冲动的手吧……来人,请出我的…………(心理专家)!

来自的心理专家的建议:大家可以用改变购物模式的方法矫正购物的狂热行为。具体做法如下:

          ①采用“改日再买“的延缓方针政策:在自己垂青于某商品时,先不急于付款,而是暗示自己:“改天再买吧“。比如先放在购物车里(不过好像没什么用),这样,等下次来时由于心情变化莫测,购物的欲望会有所改变或下降。

          ②强化挑别心理:当自己非常想购买一件物品时,要尽可能地发现它的不足与缺点,比如多刷刷评论中的差评,这会很大幅度的降低你购买这个商品的欲望(亲测有效),这种极端的挑别,可使你缓解购物欲望。

          ③购物前先列清单:在购物之前,要列出账单,再限制只能买清单上列出的物品。如果实在控制不住购物欲望,就把购买目标放在价格较低的小东西上。(撑住啊!姐妹!)

          ④尽量用现金支付,尽量不要用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这样就会有钱被掏出去的感觉,使自己产生舍不得花钱的念头。(网购的小仙女们请三思而后行()

          对于嗜好购物者而言,尽情地购买确实能带来快乐。但无论是释放压力、消磨时间还是排遗寂寞,消费都不是根本办法。取代它的只有建立可信的人际关系,进行适量的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情趣才是解决之道。如果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去掉疯狂购物的心理疾病,也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提供帮助。

 ……小编快递到了该去签收了,再见!

文字编辑:叶丽敏

吴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