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做“橡皮人生”: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
作者:暂无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5-04-16 浏览次数:285

“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持无所谓的态度,没有耻辱感和荣誉感”,这是当前人们对“职场橡皮人”的集体素描。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类似的这种状态被称为“职业高原反应”或“职业倦怠”,其突出表现是职业幸福感比较低。职业幸福感比较低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会对生活热情造成伤害,甚至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这不利于高校辅导员的个人成长,以及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因此,需要重视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培养。 

关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荣誉感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如何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近年来,理论界和学术界较多地关注了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属性和专业标准建设,以及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内涵及培养、培训途径,这对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随着发展理念的不断成熟,人们已越来越关注这一职业群体的“人文向度”和“精神建构”。 

关注职业信仰。职业信仰既是个体对自己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向往,也是职业共同体对职业发展的愿景和设想,它关系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也关系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在职业选择方面,高校辅导员录用选拔的门槛还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应聘者职业选择初衷的考量,进而影响着日后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忠诚度。在职业发展方面,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发展方向主要有党政管理干部和业务教师两种通道。这就意味着,辅导员或者侧重于学校党务或行政事务管理,或者潜心于专业教学与研究。这种“过渡性”的职业角色和职业心理很难培养出坚定的职业信仰。 

关注职业职责。与其他教育工作者相比,高校辅导员面对的是一个多重性的当事人系统,有着更广泛的对象域。在工作职责上,包括意识形态教育、日常管理以及服务与咨询等内容,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所有内容。在管理结构上,一般情况下,辅导员接受双重领导,相应地也有双重职责,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以及协助院系做好教学方面的服务性工作。从专业化角度上看,这些工作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成为一个人终身的专业,但在目前情况下,辅导员必须熟练掌握所有项目的工作技能、专业知识和工作职责与要求。否则,就意味着辅导员工作在某些方面的失职。 

关注职业道德评价。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周期长、成效反馈滞后,容易引发关于付出与回报之间关系的困惑,这种困惑在工作2年至5年会表现得比较强烈;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自身价值追求与传统职业期待之间存在差异,社会评价与辅导员自我评价之间存在冲突,容易引发关于个人发展前途的困惑,这种困惑在工作3年到5年后会表现得比较强烈。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评价,不是个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的,但关注辅导员的职业情感,总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 

职业本身就是社会对人的一种角色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归属感是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源泉。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职业归属感是这一职业群体实现自我发展、寻求自我突破、实现自我价值的现实需要。为此,应该以规范化为着力点,实行双重身份、双线晋升、双重管理和双导师制,打造高校辅导员的精神家园,不断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实行双重身份。以笔者所供职的南京师范大学为例,截至2010年下半年,学校辅导员配比达到1∶168。如果不算各学院兼任辅导员的党委副书记,配比为1∶220。所有高校辅导员都纳入了教师编制,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也是管理干部。坚持双线晋升。着力打通高校辅导员向上发展的渠道,使其既可以选择科研教师的职称晋升路线,又可以选择行政管理人员的职级上升渠道。严格双重管理。对高校辅导员实行学校与学院双重管理。执行双导师制。高校辅导员发展实行专业导师和实际工作导师的双领航制度。专业导师为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提供帮助,实现科研导师的全覆盖;实际工作的导师为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提供入门指导,并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 

培育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 

成就感是高校辅导员自我角色期待和自我职业发展意识的来源。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流动性强、专业性不够突出、发展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职业荣誉感较弱等问题。究其原因,关键是缺少职业幸福感和职业成就感。为此,应该努力探索辅导员分类发展的路径,为打造“专家型”辅导员、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开辟新的空间。

树立辅导员职业认同理念。很多人把辅导员岗位作为一项过渡性的工作,工作目标定位在职业发展出路上。其实,每一个职业都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作用,都有其独特的成就感。找到这种成就感,才会从内心深处充分认同自己的职业,才会真正感受到幸福。推进辅导员分类发展,其目的就在于帮助辅导员找到这种职业定位,增加对本职岗位的热爱。 

提高辅导员职业发展内涵。围绕人才培养需要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目标,结合辅导员个人兴趣、研究能力和职业发展愿望,科学划分辅导员工作领域和工作内容,引导辅导员逐步成长为工作领域的理论研究专家、实践创新专家。

构筑辅导员分类发展平台。根据辅导员个人选择的发展方向,围绕提高专业教学能力、专题研究能力和专项业务能力等,着力构筑有利于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教学平台、科研平台、培训平台和交流平台,塑造辅导员良好的职业形象。 

完善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分类分方向的辅导员专业发展评价标准,是促进辅导员分类发展的导向性机制。重视平时考核对定期考核的基础性作用,全面客观地反映辅导员专业能力;把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考核纳入学生工作考核评价的内容体系;加强指导和检查,及时树立辅导员分类发展典型,注意解决新情况、新问题。